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冬践土之会,本是晋文公召周天子,而《春秋》却记为“天子狩于河阳”,以下评述正确的是()①作者描述带有主观因素②通过一个“狩”字,表达了作者的政治理念③文献史料不能反映真实历史④历史是个人心态的反映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③
D: ②④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③
D: ②④
举一反三
- 《春秋》中,晋文公假借天子名义大会诸侯,孔子记为“天子狩于河阳”,这是 A: 崇礼爱民 B: 虚美隐恶 C: 实录 D: 为尊者讳
-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他,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上述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A: 描述了西周分封制的情况 B: 天子与诸侯都是宗族、姻亲关系 C: 诸侯有保护天子的义务 D: 当时常有诸侯“不朝”的现象
- 《孟子·告子》载:“天子适诸侯,日巡狩;巡所狩也;诸侯朝天子,日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所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甲师移之。”此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______ A: 周初的分封制 B: 周王室对诸侯失控 C: 春秋时诸侯争霸 D: 齐桓公称霸
- “(西周)天子适诸侯,日巡狩;诸侯朝天子,日巡职.”
- 先秦时期,人们认为四季时序是神灵意志的体现,应该顺时而动,春苗冬狩。而《春秋》一书中记载,鲁桓公四年春正月在郎地狩猎的事情。这反映出( ) A: 古代统治者尊重自然规律 B: 《春秋》作者对历史有价值观评判 C: 古代先民缺乏自然科学知识 D: 《春秋》作者重视人与社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