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这表明当时()
A: “中学西传”与“西学东渐”客观并存
B: 传教士为中国的传统科学注入新的生机
C: 儒家经典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重要武器
D: “相互的启蒙”推动中西文明转型进步
A: “中学西传”与“西学东渐”客观并存
B: 传教士为中国的传统科学注入新的生机
C: 儒家经典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重要武器
D: “相互的启蒙”推动中西文明转型进步
举一反三
- 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这表明当时()
- 中国企业文化传播的启蒙阶段是积极地介绍、借鉴()的企业文化理论。 A: 美国 B: 欧洲 C: 日本 D: 美国、欧洲和日本
- 比较欧洲启蒙思想与中国早期启蒙【明清之际】成因
- 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关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 A: 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 B: 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 C: 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 D: 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
- 17世纪前,欧洲主流观念极力在中国与欧洲间寻找相似性:18世纪时开始建立起“中国是欧洲的对立面”的认识,这个观念一直统率着欧洲人的中国观;一战后,有个别学者提出“东方文明对于建设一个共同的世界文明的必要性甚至是主导性”的观点。由此可见() A: 中西文明在碰接中逐渐融合 B: 欧洲对华评价从主观到客观 C: 欧洲对华认知停留在启蒙时期 D: 欧洲对华评价取决于其现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