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唐玄宗时期,地方监察制度说法错误的是( )。
A: 玄宗规定采访使“判官二人,支使二人,推官一人,皆使自辟召,然后上闻”
B: 十五道采访处置使制度建立的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监察质量,控制户口的流失
C: 唐朝以“道”为监察区,因此对地方的监察又称为“道察”
D: 十五道采访处置使制度下的监察区不具有行政区的性质
A: 玄宗规定采访使“判官二人,支使二人,推官一人,皆使自辟召,然后上闻”
B: 十五道采访处置使制度建立的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监察质量,控制户口的流失
C: 唐朝以“道”为监察区,因此对地方的监察又称为“道察”
D: 十五道采访处置使制度下的监察区不具有行政区的性质
D
举一反三
- 下列哪项唐朝前期的地方监察制度源于战国时期的上计制度? A: 刺史制度 B: 朝集使制度 C: 主簿系统 D: 采访处置使制度
- 开元年间,唐玄宗改贞观十道为十五道,每道设立一名固定的监察官员采访处置使。玄宗后期,在设置节度使的道内出现了集节度使与采访使于身的现象。这变化() A: 标志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 B: 直接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C: 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 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 唐玄宗时期(开元21年)将全国分为十五道,作为监察区
- 唐太宗时,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将天下分为十个监察区,称“道”,不定期地派使臣巡视。这些使臣先后称()。 A: 简点使 B: 观风俗使 C: 巡察使 D: 黜陟使 E: 监察使
- 唐朝制度的严不仅在于中央的监察部门监察百官,还经常任用高级官员去当采访使、黜陟使
内容
- 0
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 A: 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 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C: 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D: 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
- 1
有关唐朝前期地方政府采取的监察制度,表述错误的是( )。 A: 在地方州县具体操作监察业务的主要是录事参军与主簿 B: 都督和刺史是唐代前期地方行政的最高长官,也是地方监察官 C: 地方政府实施的监察方式,主要包括都督刺史系统,录事参军、主簿系统,朝集使系统和采访使系统 D: 主簿是地方州府行政机构中的最高监察官
- 2
为控制地方,唐朝划分了十大监察区,称为______,朝廷随时派官员巡察地方政治。 A: .道 B: .郡 C: .州 D: .省
- 3
唐太宗时,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将天下分为十个监察区,称“道”,不定期地派使臣巡视。这些使臣先后称()。 A: A简点使 B: B观风俗使 C: C巡察使 D: D黜陟使 E: E监察使
- 4
()本是一个划片监察区,后来变成管郡的一级地方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