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明代行政机构和权力的描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空印案、郭桓舞弊案、胡蓝之狱、移官案、刘基案,都属于明太祖时期的大案 ②明代“三司”长官及其对应职责是:布政使一民政、财政,按察使一司法,都指挥使一军政,转运使一航运管理 ③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设置春官、夏官等四辅官,命其详看奏章、协赞政务。次年,又仿宋制设立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殿阁大学士。这些是后来军机处的雏形 ④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设立通政使司作为皇帝的“喉舌之司”,主管章奏出纳和封驳,稍夺中书省的“关白”之权 ⑤洪武二十八年六月,朱元璋宣布“以后嗣君不许议置宰相;大臣如敢奏请者,处以重刑”,此举彻底解决了中国历史上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⑥洪武十八年(1385年)十一月,朱元璋亲自颁布了《诰敕》,汇集了大量案例,作为《大明律》的司法依据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③④⑥
C: ①②③⑥
D: ①④⑤⑥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③④⑥
C: ①②③⑥
D: ①④⑤⑥
C
举一反三
-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设置春官、夏官等四辅官,命其详看奏章、协赞政务。次年,又仿宋制设立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殿阁大学士。这些是后来()的雏形。 A: 内阁 B: 军机处 C: 南书房 D: 三院八衙门
- 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设立通政使司作为皇帝的“喉舌之司”,主管章奏出纳和封驳,稍夺中书省的“关白”之权。
- 洪武十年(1377),朱元璋设立()作为皇帝的“喉舌之司”,主管章奏出纳和封驳,稍夺中书省的“关白”之权。 A: 内阁 B: 都察院 C: 大理寺 D: 通政使司
- 洪武十八年(1385)十一月,朱元璋亲自颁布了()。其中汇集了大量惩治官民贪赃枉法受贿、转嫁赋役、侵吞税粮、抗租误役、流亡逃匿和使用凌迟、枭首等重刑的案例,作为《大明律》的司法依据。 A: 《诰敕》 B: 《大诰》 C: 《昭示奸党录》 D: 《逆臣录》
- 洪武二十八年六月,朱元璋宣布,以后嗣君不许议设丞相,大臣有敢奏者,本人凌迟,家人处死,并把该制度载入《皇明祖训》。
内容
- 0
明代“三司”长官及其执掌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A: 布政史——民政、财政 B: 按察使——司法 C: 转运使——财政 D: 都指挥使——军政
- 1
明朝朱元璋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废除行省制度,设立()。同时设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刑狱、军事,合称“三司”。 A: 巡抚 B: 都督 C: 宣政院 D: 承宣布政使司
- 2
洪武九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将行中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布政使司”“藩司”,派布政使到地方掌管一省之民政与财政。明太祖这一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A: 抑制地方藩王割据势力 B: 提高地方机构的行政效率 C: 削弱丞相行政管理职权 D: 改变地方权力过大的弊端
- 3
1376年,朱元璋废行中书省,在全国陆续设置了13个()。 A: 左右布政使司 B: 承宣布政使司 C: 提刑按察使司 D: 都指挥使司
- 4
朱元璋在地方设立三司,其中承宣布政使司主要掌管() A: 民政 B: 军政 C: 刑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