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品种牛,无角基因P对有角基因p呈完全显性,一有角牛群,改造成无角牛群应( )
A: 使用有角公牛
B: 全使用无角公牛配种
C: 使用有角公牛
D: 淘汰有角公牛
A: 使用有角公牛
B: 全使用无角公牛配种
C: 使用有角公牛
D: 淘汰有角公牛
B
举一反三
- 某品种牛,无角基因P对有角基因p呈完全显性,现有一有角牛群,改造成无角牛群需通过()。 A: 使用有角公牛 B: 全使用无角公牛配种 C: 使用有角母牛 D: 淘汰有角公牛
- 中国大学MOOC: 某品种牛,无角基因P对有角基因p呈完全显性,一有角牛群,改造成无角牛群应( )
- 某牛群中无角基因P的频率为0.01,有角基因p的频率为0.99。则该群体中约有 的牛无角。
- 在牛中无角对有角显性,花色毛(红棕毛中夹杂白毛)是红色基因和白色基因杂结合的结果。用花毛杂合无角公牛同花毛有角母牛交配,其后代中花毛有角牛的比例是 ____%。
- 遗传因子组成为AA的牛与杂种公牛表现为有角,杂种母牛与遗传因子组成为aa的牛表现为无角,现有一对有角牛交配,生下一只无角牛,这只无角牛的性别是 A: 公牛 B: 母牛 C: 公、母牛都可以 D: 间性
内容
- 0
已知牛的有角与无角为一对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与a控制。在自由放养多年的一群牛中(无角的基因频率与有角的基因频率相等),随机选出1头无角公牛和6头有角母牛分别交配,每头母牛只产了1头小牛。在6头小牛中,3头有角,3头无角。根据上述结果能否确定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请简要说明推断过程。
- 1
已知牛的有角与无角为一对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与a控制。在自由放养多年的一群牛中(无角的基因频率与有角的基因频率相等),随机选出1头无角公牛和6头有角母牛分别交配,每头母牛只产了1头小牛。在6头小牛中,3头有角,3头无角。为了确定有角与无角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用上述自由放养的牛群(假设无突变发生)为实验材料,再进行新的杂交实验,应该怎样进行?(简要写出杂交组合、预期结果并得出结论)
- 2
在牛群中,有角牛占36%,无角牛占64%,则有角基因频率为()。 A: 0.8 B: 0.2 C: 0.6 D: 0.4
- 3
某哺乳动物有角与无角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有角父本与无角母本杂交后产生的子一代中:雄性中有角与无角比例为3∶1;雌性中有角与无角比例为1∶3。关于子代雌雄个体中性状分离比差异原因的分析,最可能的是 ( ) A: A.无角为显性性状,且有角和无角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 B: B.有角为显性性状且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雄性亲本产生的隐性配子有1/2不育 C: C.有角为显性性状且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子代中雌性有角个体中有3/4死亡 D: D.有角和无角基因位于常染色体,杂合子个体在雄性中表现有角而在雌性中表现无角
- 4
野牛都有角,家牛中有无角的变异,无角对有角为不完全显性,受()影响。 A: 外界环境 B: 饲养环境 C: 性激素 D: 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