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民间俗乐中,“曲子”和“变文”是怎样的两种音乐形式?
由于唐代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家富裕,人民安居乐业,在社会的下层,民间俗乐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曲子”和“变文”是当时民间俗乐的主要形式。“曲子”是隋唐时期一种可以填写各种歌词的新兴的民间歌曲形式。它是前代长期积累下来的汉民族传统音乐与从西域传人的音乐在社会上的遗留。它一经流入都市,很快得到市民和文人的喜爱。尤其是到了唐代,曲子更为兴盛,它那朗朗上口的特点使市民百唱不厌,使文人们纷纷填写曲子词,使民间歌手、乐工对其选择、加工、定型。因此,这种新颖的长短句形式逐步向更高的艺术形式发展。《敦煌歌辞总编》共收入唐、五代的曲子词约1300多首。曲子的内容大多反映了当时人民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变文”是唐代佛教寺院用于宗教宣传的—种说唱形式。其名称来源子佛教语汇。佛教中“转换旧形名‘变’”,所以佛教塑像、画图均称为“变”。佛教徒在宣讲教义时为了将深奥的佛教哲理通俗化,利用讲故事方式进行宣传,这种方式就称为“俗讲”,所用的讲唱本子叫“变文”。变文是一种散文和韵文更替出现的表演方式,表演者先用散文来叙述一遍故事内容,之后用韵文的形式演唱一遍。变文所讲的内容可大致分为两类:1)讲说佛经故事、宣扬因果报应、轮回思想等佛教经义的变文,如《昭莲变文》、《维摩诘经变文》、《地狱变文》等。2)讲说民间故事、传说和历史故事的世俗性变文,如《伍子胥变文》、《王昭君变文》、《孟姜女变文》、《李陵变文》、《董永变文》等。目前在敦煌藏经洞仍保存着我国最早的说唱本子。但更重要的是唐代变文在我国民间说唱音乐的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举一反三
- 隋唐融合各民族音乐文化形成的新音乐文化指的是:()A、曲子、变文和燕乐B、民歌、曲子和大曲 C、大曲、法曲和“说话” D、雅乐、俗乐(宴乐)和胡乐 A: 曲子、变文和燕乐 B: 民歌、曲子和大曲 C: 大曲、法曲和“说话” D: 雅乐、俗乐(宴乐)和胡乐
- 宋代民间曲子成为多种民间音乐形式的构成基础,文人们竟相模仿民间曲子的形式写作歌词,成为( ) A: 词牌 B: 套牌 C: 舞蹈
- 代表唐代音乐文化最高成就的是()、变文和曲子。 A: 西曲 B: 燕乐 C: 清商曲 D: 诸宫调
- 词:是我国古典诗歌的和重要形式之一。它产生于唐代,始于民间,最初称为“曲”、“曲子”“杂曲”“曲子词”等等。 ( )
- 以下音乐形式哪些是采用一曲多用的表现方式? A: 宋代词曲 B: 唐代曲子 C: 学堂乐歌 D: 戏曲音乐
内容
- 0
敦煌()是唐代民间说唱文学的主要形式,它的发现,对研究宋元以来民间说唱文学的渊源有重要意义。 A: 乐府 B: 小说 C: 变文 D: 杂赋
- 1
民间舞蹈是音乐与表演相结合的艺术,它有( )和( )两种形式。 A: 民间歌曲 B: 民间歌舞 C: 民间乐器 D: 民间乐舞
- 2
曲子词的音乐与大曲有渊源关系,它的结构中有( )种形式。
- 3
变文是在( )时期兴起的一种说唱音乐形式。
- 4
汉代以来的“相和歌”、“清角乐”,唐代的“曲子”,宋代的“词曲”,明清时期的民间说唱和戏曲音乐中的套数,都采用()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