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我国分税制有待完善的问题及完善的措施。
答:我国分税制改革是采取整体设计、逐步推进的方式进行的,通过多年的运行,已初见成效,但仍需进一步完善。基本思路是:对目标模式有关问题进一步明确,同时对现行具体制度进行微调,加快向目标模式推进的步伐。(1)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和各级预算主体的支出职责政府与市场关系是经济体制转换的根本问题,也是实行分级预算体制的前提条件。这里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①总体上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也就是政府职能转变问题。②各级政府事权的划分,事权划分的基本依据是公共需要的层次性和集权与分权关系。③各级预算主体支出职责的划分,一般而言,应遵循事权与财权相一致的原则,但在具体事项上则不一定完全一致。在事权划分明确的前提下,仍要求对支出职责细化,特别是在中央与地方间有交叉的支出、跨地区性支出、具有外溢性的支出,力求边界清晰,避免混淆不清,相互干扰。(2)逐步调整和规范收入划分1994年分税制改革与工商税制改革是同时配套进行的,基本上是按现行税制的税种划分收入,并已形成接近于目标模式的分配格局。但某些收入划分并不符合规范原则,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仍需不断调整。(3)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是进一步完善分税制的重点①转移支付存在的问题分税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通过增量调整适当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而增加的中央收入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是用于适当提高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二是用于增加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均衡地方间的公共服务水平。实行分税制之后,转移支付制度在不断走向规范和完善,但从运行结果来看,仍然存在两方面的问题:在纵向平衡方面,中央支出的比重不仅没有提高,反而略有下降。在横向平衡方面,转移支付并没有制止地方间公共服务水平差距的扩大。②转移支付的制度性缺陷转移支付之所以难以实现预期的目标,是和转移支付制度存在先天的制度性缺陷有直接关系。a,多种转移支付形式并存,但不够规范。目前的转移支付形式有自上而下的税收返还、体制补助、结算补助和专项拨款等,还有自下而上的地方上解,形式多样,不够规范,透明度较差,人为操作因素较大,政策性调节较弱,因而可以考虑根据多年运行的实际情况加以归并,比如统一归并为“税收返还”,减少人为因素,增强政策调节的内涵。b.当前自上而下的转移支付中的主要部分是税收返还,因而关键还在于完善税收返还制度。设置税收返还的初衷是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减少改革的阻力,以实现“存量不动,调节增量”的政策目标,但税收返还机制反过来则成为进一步改革的阻力。i,从纵向关系来看,税收返还机制在账面上大幅提高了中央收入的比重,但又原封不动地返还回去,并没有增加中央的实际收人,也不能发挥转移支付的政策调节作用。ii,从横向关系来看,由于各地区的税收返还基数不同,税收返还增长机制明显有利于富裕地区,因而成为助长地区间财力差距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从而加大了中央对贫困地区转移支付的负担和难度。c.改进和整顿专项拨款。专项补助的政策性较强,有利于推动中央政策的实施,但专项拨款的人为因素较大,规范程度较低。近年来,中央往往运用专项拨款来推动某些改革措施的实施,但专项拨款过多,在中央财力有限的调节下,必然相应地减少均衡性转移支付拨款。另外,专项拨款要求地方配套,增加地方的负担,有些地方无力配套,甚或挪用专项拨款,影响政策目标的实现。(4)推进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从大的方面看,省对下级与中央对省级的转移支付的性质、形式和方法是雷同的。不同之处在于:地方税系有待完善,省对下的级次多,因而建立省对下的转移支付制度的难点更多,需要的时日更长。完善省以下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是:①突出重点,适当增强财政困难县、乡的财力;②积极稳妥,在采取有效措施的同时,保证各级地方财政的平稳运行,财力调整主要是调整增量;③简单规范,在确保完善体制目标的前提下,办法力求简单透明,统一规范,便于操作。
举一反三
内容
- 0
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应做到()。 A: 科学划分中央和地方政府支出范围 B: 科学划分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范围 C: 完善现行税制,明确划分各级政府财权 D: 改革与完善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E: 完善省以下的分税制财政体制
- 1
中国分税制改革有待完善的问题有() A: 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和各级预算主体的支出职责 B: 逐步调整和规范收入划分 C: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是进一步完善分税制的重点 D: 推进省(区)以下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 2
试述我国进一步完善分税制的基本思路。
- 3
1994年税制改革的重点是( )。 A: 保证财政收入 B: 实施分税制 C: 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税制 D: 强化税收征管
- 4
简述我国进一步完善分税制改革的基本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