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孙中山在内许多中国革命先驱者早年也曾尝试采取和平的手段来推进中国的变革与进步。下列历史事实中反映孙中山先生这一尝试的是
举一反三
- 包括孙中山在内许多中国革命先驱者早年也曾尝试采取和平的手段来推进中国的变革与进步。下列历史事实中反映孙中山先生这一尝试的是( )。 A: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B: 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进行论战 C: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建了兴中会 D: 1894年,孙中山北上京津上书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主张
- 从根本上说,近代中国的革命是被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逼迫出来的。中国革命的许多先驱者早年也曾尝试采取和平的手段来推进中国的变革与进步
- 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指的就是 “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
- 孙中山先生,“中山“是其() A: 字 B: 名 C: 号
- 1894年,孙中山本人就写过《上李鸿章书》,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治国方略,并北上天津,希望能将上书递交李鸿章,但被拒绝。这对孙中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他后来谈到,自己原本也赞成“以和平之手段、渐进之方法请愿于朝廷,俾行新政”的,但经过现实的教育,方知“和平方法,无可复施”,“积渐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强迫”。这说明 A: 清政府强迫近代中国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事业 B: 孙中山领导人民群众进行辛亥革命是必要的、正义的、进步的 C: 孙中山缺乏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勇气 D: 孙中山曾尝试和平的手段来推进中国的变革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