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6-07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四)子曰:“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一)孔子说:“学习了(知识)并按时去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而来,不也很愉快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二)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三)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学习,学业上就会陷入困境。”(四)孔子说:“(对于学问,)懂得它的人比不上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又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五)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并采纳,发现自己也存在着他们的缺点时就应注意改正。(六)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有所成就,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感到疑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自己心意做事,而不超越法度。”子:对男子的尊称。这里特指孔子。时:按时。习:温习,复习。之:代指学到的知识。亦:也。说:愉快,高兴。这个意义现在写作“悦”。乎: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朋:这里指同一师门的师兄弟。知:知道,了解。愠:怨恨,心里不满。而:转折连词,相当于“却”。君子:这里指道德修养高的人。而:顺承连词。可以:可以凭借。为师:做老师。矣:相当于“了”。罔:迷惑不解。通“惘”。殆:危险。这里是“学业上陷入困境”的意思。而:两个“而”都是转折连词,相当于“却”“可是”。则:就。知:懂得,知道。好:喜爱。乐:愉快,快乐。这里的意思是“以(它)为乐”。三:在这里表示数量少,不是确数。其:他们,他们的。从:采纳,听从。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立:成就,意即有所成就。惑:疑惑。天命:上天的意旨,由天主宰的命运。耳顺:大意为听人说话,可以听出其中隐而未露的意思。耳,听觉。从心所欲: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逾矩:超越法度。逾,超越,超过。矩,本指木工用来画方形或直角的曲尺,这里引申为法度。

    举一反三

    内容

    • 0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 1

      子曰:“学而<sup>①</sup>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sup>②</sup>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 2

      翻译: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3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由,诲汝知之乎

    • 4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