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
A: 子二代的性状分离比为9:3:3:1
B: 子二代出现与亲本性状不同的新类型
C: 测交后代的分离比为1:1:1:1
D: 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A: 子二代的性状分离比为9:3:3:1
B: 子二代出现与亲本性状不同的新类型
C: 测交后代的分离比为1:1:1:1
D: 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D
举一反三
-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 A: 子二代性状的分离比为9:3:3:1 B: 子二代出现与亲代性状不同的新类型 C: 测交后代性状的分离比为1:1:1:1 D: 在F1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的同时,不成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 ) A: 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重组类型 B: 杂合子自交后代性状比为:9:3:3:1 C: 杂合子产生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D: 配子组合的多样性使杂合子后代性状具有多样性
-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 A: 杂种后代出现性状重组类型 B: 杂种后代性状比为9∶3∶3∶1 C: 杂种产生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是自由组合的 D: 配子组合的多样性是杂种后代性状具有多样性
-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 ) A: 有丝分裂过程中,相同基因随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而分离 B: 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C: 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所有的非等位基因由组合 D: 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 关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①子一代中雌、雄配子的数量比例为1∶1;②子二代性状分离比为1∶2∶1;③子一代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例为1∶1;④亲本杂交后代分离比例为1∶0;⑤子二代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例为1∶1; A: ①② B: ③⑤ C: ③④ D: ①③
内容
- 0
孟德尔在对两对相对性状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下列最能说明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实质的是() A: 亲代两种配子结合产生的F1基因型是YyRr B: F产生四种配子,其数量比为1:1:1:1 C: F配子随机相遇自由结合产生F D: F测交后代出现4种表现型,性状分离比为1:1:1:1
- 1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是指() A: 各类型的雌雄配子间的自由组合 B: F2发生9:3:3:1的性状分离 C: 非同源染色体在配子中自由组合 D: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配子中自由组合
- 2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是指() A: A各类型的雌雄配子间的自由组合 B: BF2发生9:3:3:1的性状分离 C: C非同源染色体在配子中自由组合 D: D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配子中自由组合
- 3
孟德尔验证“分离定律”假说的最重要证据是() A: 亲本产生配子时成对的等位基因发生分离 B: 杂合子自交发生3∶1的性状分离比 C: 杂合子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后代发生1∶1的性状分离比 D: 两对相对性状杂合子产生配子时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 4
孟德尔在对两对相对性状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下列最能说明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实质的是() A: A亲代两种配子结合产生的F1基因型是YyRr B: BF<sub>1</sub>产生四种配子,其数量比为1:1:1:1 C: CF<sub>1</sub>配子随机相遇自由结合产生F<sub>2</sub> D: DF<sub>1</sub>测交后代出现4种表现型,性状分离比为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