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置OSPF时,必须要具有的网络区域是( ) A: area 0 B: area 1 C: area 2 D: area 3
配置OSPF时,必须要具有的网络区域是( ) A: area 0 B: area 1 C: area 2 D: area 3
OSPF把网络划分为四种区域,其中( )区域是骨干区域。 A: area 0 B: area 1 C: area 2 D: area 3
OSPF把网络划分为四种区域,其中( )区域是骨干区域。 A: area 0 B: area 1 C: area 2 D: area 3
OSPF中的区域分( ) A: 骨干区域Area 0 B: 非骨干区域 C: Area 1 D: Area2.3.4.5.6.7..
OSPF中的区域分( ) A: 骨干区域Area 0 B: 非骨干区域 C: Area 1 D: Area2.3.4.5.6.7..
编程题:1、计算半径r=1到r=10时的圆面积,直到面积area大于100为止。
编程题:1、计算半径r=1到r=10时的圆面积,直到面积area大于100为止。
下面代码的执行结果是 def area(r, pi= 3.14159): return pi * r * rarea(3.14, 1) A: 出错 B: 无输出 C: 9.8596 D: 3.14
下面代码的执行结果是 def area(r, pi= 3.14159): return pi * r * rarea(3.14, 1) A: 出错 B: 无输出 C: 9.8596 D: 3.14
以下关于OSPF区域(area)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各个OSPF区域都要连接到主干区域 B: 分层的OSPF网络不需要多个区域 C: 单个OSPF网络只有区域1 D: 区域ID的取值范围是1~32768
以下关于OSPF区域(area)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各个OSPF区域都要连接到主干区域 B: 分层的OSPF网络不需要多个区域 C: 单个OSPF网络只有区域1 D: 区域ID的取值范围是1~32768
执行以下程序,输出的半径是[填空1]。#include "stdio.h"#define PI 3.14159void main(){ int r; float area; for(r=1;r<=10;r++) { area=PI*r*r; if(area>100) break; } printf ("r=%d\n",r);}
执行以下程序,输出的半径是[填空1]。#include "stdio.h"#define PI 3.14159void main(){ int r; float area; for(r=1;r<=10;r++) { area=PI*r*r; if(area>100) break; } printf ("r=%d\n",r);}
华为网络设备配置OSPF路由时,启动OSPF的命令是: A: ospf B: ospf 1 C: router ospf D: router ospf 1
华为网络设备配置OSPF路由时,启动OSPF的命令是: A: ospf B: ospf 1 C: router ospf D: router ospf 1
以下关于OSPF协议中Area(区域)概念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 每个Area中有自己的LSDB,不同Area的LSDB是不同的 B: 为了标识出自己所属的Area,RouterLSA(Type=1)中携带了Area信息 C: 为了标识出自己所属的Area,LSA头部中携带了Area信息 D: 为了标识出自己所属的Area,OSPF报文头部中携带了Area信息
以下关于OSPF协议中Area(区域)概念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 每个Area中有自己的LSDB,不同Area的LSDB是不同的 B: 为了标识出自己所属的Area,RouterLSA(Type=1)中携带了Area信息 C: 为了标识出自己所属的Area,LSA头部中携带了Area信息 D: 为了标识出自己所属的Area,OSPF报文头部中携带了Area信息
相关系数r的取值范围是[]。 A: ﹥0 B: ﹤0 C: =-1~1 D: =0~1
相关系数r的取值范围是[]。 A: ﹥0 B: ﹤0 C: =-1~1 D: =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