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5-30
    何谓儒家的"内圣外王"的意思
  • “内圣外王”之道,后世学者无一例外将其归于儒家的主要思想,但并非儒家首创.“内圣外王”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天下篇》.但这并不妨碍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因为自宋以来,随着儒道释三教合流,理学出现,随之开始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孔子的儒学思想内涵深远,内容丰富,既能体现在道德、人格方面,也体现在其政治思想方面.下面即对孔子的“内圣外王”之道及其政治思想简要分析.一、“内圣外王”一词的出现“内圣外王”最早出现于《庄子·天下篇》.《天下篇》作者说:“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道).此即“内圣外王之道”.照《天下篇》看,“内圣外王”是天下之治道术者所追求的,“内圣”是作者的人格理想,它表现为:“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外王”是作者的政治理想,它表现为:“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天下篇》作者的“内圣外王”之道是儒道法三家思想结合的产物.其内涵通俗的讲,“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虽然“内圣外王”一词不是直接出自儒学和孔子之说,但《天下篇》作者所阐述的“内圣外王之道”与孔子儒家思想有相通之处,这就为儒家采用这一术语提供了理论依据.二、孔子言论中的“内圣外王”在“内圣”方面,孔子主张,“为仁由己”.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i][1]一个人能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仁人,关键在于自己.正所谓“我欲仁,斯仁至矣”.[ii][2]在“外王”方面,儒家以“修己”为起点,而以“治人”为终点.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iii][3]在孔子的思想中,内圣和外王是相互统一的,内圣是基础,外王是目的,只有内心的不断修养,才能成为“仁人”“君子”,才能达到内圣,也只有在内圣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安邦治国,达到外王的目的.同样,内圣之有达到外王的目的才有意义,外王实现了,内圣才最终完成.比如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iv][4]自己立身,通达了,也不要忘记使别人也能立身,通达.也就是说,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也要满足他人的需要,两者都满足了,才是一个真正的“仁者”,也才能真正做到“内圣外王之道”.立己,达己是基础,立人,达人是归宿.三、孔子“内圣外王”中的政治思想孔子“内圣外王”政治思想中,体现了道德与政治的直接统一.儒家无不讲道德,也无不谈政治,认为政治只有以道德为指导,才有正确的方向;道德只有落实到政治中,才能产生普遍的影响.没有道德作指导的政治,乃是霸道和暴政,这样的政治是不得人心的,也是难以长久的.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v][5]要求政治家首先出自道德家,统治者只有先致力于圣人之道,成为“仁人”,才可能成为天下爱戴的“圣主”.怎样才能成为道德家呢?按照孔子的言论,要做到“仁”与“礼”,达到内圣,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统治者.在孔子思想中,政治和道德教化是不分的.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vi][6]孔子以下层百姓为对象,以利乐为主要工具,辅以刑政,试图达到“名人伦”的目的,来稳定民心,稳固统治.道德与政治的统一,也就是由“内圣”到“外王”.这里,“内圣”是“外王”的前提和基础,“外王”是“内圣”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结果.“修己”自然能“治人”,“治人”必先“修己”.小结“内圣外王”之说虽首见于《庄子》,但却是儒家的基本命题,就连现代儒家的主张仍然如此.从原始儒学到汉代的政治儒学,再从宋明理学到现代新儒学,两千多年里,时代在变,儒学的诠释也在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始终在“内圣外王”的模式里运思.因之,我们对于这一传统社会的精神遗产,一定要批判的分析.[/i]

    内容

    • 0

      “内圣外王”是儒家的观念,这正确吗

    • 1

      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内圣外王”。( ) A: 正确 B: 错误

    • 2

      【判断题】儒家把“内圣外王”作为自己的理想人格。

    • 3

      陈炎教授认为只有儒家的思想才有内圣外王之道。()

    • 4

      “内圣外王”之道是儒家的主要思想,它是孔子首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