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凯利的归因观点,如果一致性高,我们对行为者的行为进行外部归因。
对
举一反三
- 昨天,马同学在金逸影院看一部电影时突然发笑,周围也是笑声一片。据了解,平时大家印象中马同学都是不苟言笑的,根据凯利归因理论,对马同学此次行为的恰当归因是( )。 A: 高区别性—高一贯性—归因外部 B: 低一贯性—高一致性—归因外部 C: 高一贯性—低区别性—归因外部 D: 高区别性—高一致性—归因外部
- 根据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当一致性信息高,一贯性信息高,区别性信息低时,可以归因为行为者。
- 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认为,人们会考虑行为者、刺激物与环境背景三方面的因素进行归因。
- 凯利认为,人们对行为的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特异性、一贯性、一致性。( )
- ( )是指观察者更喜欢对行为者的行为进行内在归因,即把行为归因于行为者个人特性方面的原因 A: 基本归因错误 B: 活动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分歧 C: 忽视一致性信息 D: 自我防御性归因
内容
- 0
人们习惯对别人的行为进行内部归因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外部归因
- 1
根据凯利的归因理论,如果特异性、共同性低、一致性高,个体就倾向归因于()。 A: 刺激客体 B: 行为主体 C: 背景 D: 社会视角
- 2
按照维纳的观点,行为结果的归因包括()。 A: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B: 现实归因和理想归因 C: 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D: 稳定归因和非稳定归因
- 3
根据凯利的归因协变原则,如果特异性信息程度很高,那么该行为主体会把行为做( )。 A: 外在归因 B: 内在归因 C: 平衡归因 D: 控制源归因
- 4
根据归因的三维理论,如果行为的特异性低、共同性低、一致性高,人们倾向与做出()的归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