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剂量给药,静脉滴注,血药浓度与时间关系式中,T是指A.()给药时间间隔B.()滴注固定时间C.()滴注停止时间D.()滴注周期
滴注固定时间()
举一反三
- 间歇静脉滴注给药时,每次滴注时血药浓度升高,停止滴注后血药浓度逐渐下降。
- 根据PK/PD特点,不能实现提高ß-内酰胺类药物疗效的方法有:() A: 增加单次给药剂量 B: 增加每日给药次数 C: 延长滴注时间 D: 缩短滴注时间
- B型题 单室模型药物静脉滴注给药,达稳态药物浓度90%需要的滴注给药时间相当于()个半衰期。 A: 1.33 B: 3.32 C: 2 D: 6.64 E: 10
- 关于单室静脉注射给药的错误表述是() A: k0是零级滴注速率 B: 稳态血药浓度Cmax与滴注速度k0成正比 C: 稳态时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恒定不变 D: 欲滴注达稳态浓度的99%,需滴注3.32个半衰期 E: 静滴前同时静注一个k0/k1的负荷剂量,可使血药浓度一开始就达稳态
- 关于线性药物动力学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 tgC对 t 作用图,得到直线的斜率为负值 B: 单室模型静脉 滴注给药,在滴注开始时可以静注一个负荷剂量,使血药浓度迅速达 到或接近稳态浓度 C: 单室模型口服给药,在血药浓度波动与药物半衰期,给药间隔时间有关 D: 多剂量给药,相同给药间隔下,半衰期短的药物容易蓄积
内容
- 0
单室模型静脉滴注给药达稳态前停止滴注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式 A: C=K0(1-e-kt)/VK B: lgC’=(-K/2.303)t’+lg(K0(1-e-kt)/VK) C: lgC’=(-K/2.303)t+lgC0 D: lgC=(-K/2.303)t+lgC0 E: lgX=(-K/2.303)t+lgX0
- 1
单室模型静脉滴注给药达稳态后停止滴注的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关系式 A: logC=C0(1-e-kt)/VK B: logC’=(-K/2.303)t’+log(k0/VK) C: logC’=(-K/2.303)t’+logk(1-e-kt)/VK D: logC=(-K/2.303)t+logC0 E: logX=(-K/2.303)t+logX0
- 2
( )稳态血药浓度。 A: 在一级动力学药物中,约需6个t1/2才能达到 B: 达到时间不因给药速度加快而提前 C: 在静脉恒速滴注时,血药浓度可以平稳达到 D: 不随给药速度快慢而升降
- 3
多剂量给药的血药浓度-时间关系式的推导前提是
- 4
单室模型静脉滴注给药达稳态后停止滴注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式() A: logX=(-K/2.303)t+logX0 B: logC=(-K/2.303)t+logC0 C: logC′=(-K/2.303)t′+log(K0/VK) D: logC′=(-K/2.303)t′+log[K0(1-e-KT)/VK] E: C=K0(1-e-KT)/K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