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西佗陷阱”通俗地讲就是指当政府部门或某一组织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举一反三
- 塔西佗陷阱是:“塔西佗陷阱”得名于古罗马时代的历史学家塔西佗。这一概念最初来自塔西佗所著的《塔西佗历史》,是塔西佗在评价一位罗马皇帝时所说的话:“一旦皇帝成了人们憎恨的对象,他做的好事和坏事就同样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厌恶。”之后被中国学者引申成为一种,指当政府部门或某一组织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A: 社会现象 B: 社会表象 C: 社会象征
- 当权力失去公信力时,无论是说真话还是说假话,做好事还是做坏事,社会都会给出负面评价这就是著名的()。 A: 塔西佗陷阱。 B: 修昔底德陷阱。 C: 中等收入陷阱。 D: 金德尔伯格陷阱。
- 当权力失去公信力时,无论是说真话还是说假话,做好事还是做坏事,社会都会给出负面评价这就是著名的( )。
- 中国大学MOOC:当权力失去公信力时,无论是说真话还是说假话,做好事还是做坏事,社会都会给出负面评价,这就是“修昔底德陷阱”。
- 当权力失去公信力时,无论是说真话还是说假话,做好事还是做坏事,社会都会给出负面评价,这就是“修昔底德陷阱”。 A: 正确 B: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