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国移动互联网的恶意程序数量行为最高的是()
A: 资费消耗
B: 流氓行为
C: 恶意传播
D: 信息窃取
A: 资费消耗
B: 流氓行为
C: 恶意传播
D: 信息窃取
举一反三
- 移动互联网的恶意程序按行为属性分类,占比最多的是() A: 流氓行为类 B: 恶意扣费类 C: 资源消耗类 D: 窃取信息类
- 以下对于“恶意程序”描述不正确的是() A: 二维码中可以包含很多信息,可以存放恶意程序的链接。 B: 特洛伊木马是恶意程序 C: 恶意程序可以分为:资源消耗、隐私窃取、恶意扣费、欺诈欺骗、流氓行为、系统破坏、远程控制、恶意传播 D: 可以使用防火墙清除“恶意程序”
- 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是指运行于包括智能手机在内的具有移动通信功能的移动终端之上,存在窃听用户通话、窃取用户信息、破坏用户数据、擅自使用付费业务、发送垃圾信息、推送广告或欺诈信息、影响移动终端运行、危害互联网网络安全等恶意行为的计算机程序。
- 以下属于移动终端恶意行为的有( )。 A: 隐私窃取 B: 山寨应用 C: 静默下载 D: 恶意扣费
- 下列哪些行为不是恶意行为?() A: 破坏 B: 信息窃取 C: 隐藏欺骗 D: 广告推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