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6-03
    翻译: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冑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髃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月余,三军皆罢。乃拜亚夫为中尉。
  • 译文:到了霸上和棘门军营,可以长驱直入,将军及官兵骑马迎送,而到了细柳军营,军容威严,号令如山,刀出鞘,箭上弦。皇帝的先头部队到来也不准进入军营,他们说:“皇上就快到了,为什么不准进入?”把守军门的尉官说:“军营中只听将军的命令,不听皇帝的命令。”过了不久,皇上已经来到,也不准进入军营。于是皇上只好派使者手拿节符告知将军,说“我想入军营慰问军队。”周亚夫才传令打开营门。守军营门的士兵对皇上的随从人员说:“在军营内不得骑马和驱车”。于是皇上也只好让人拉着缰绳,让车马慢慢地行走。到了军营,将军手拿兵器向皇上行行礼说:“身穿军服的将士不便行跪拜的礼仪,请皇上允许以军礼拜见”。皇上为之感动,改为一脸严肃的样子,扶着车前的横木表示敬意。派人告诉周亚夫:“皇上敬佩慰劳将军”。在完成仪式后皇上及随从人员离开了军营。已经出了军营营门,群臣惊恐,文帝讲:“哎,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刚才霸上及棘门的军营,好象儿戏,肯定可以对他们实施袭击并且活捉。至于周亚夫的军队,难道可以侵犯他吗?”得到了很多人的称赞,过了一个多月,三军已慰劳完毕。接着任命周亚夫为负责守卫京城的军官。

    举一反三

    内容

    • 0

      给下面一段古文加上新式标点。平原君家楼临民家民家有者散行汲平原君美人居楼上临见大笑之明日者至平原君门请曰臣闻君之喜士士不远千里而至者以君能贵士而贱妾也臣不幸有罢癃之病而君之后宫临而笑臣臣愿得笑臣者头平原君笑应曰诺者去平原君笑曰观此竖子乃欲以一笑之故而杀吾美人不亦甚乎终不杀居岁余宾客门下舍人稍稍引去者过半平原君怪之曰胜所以待诸君者未尝敢失礼而去者何多也门下一人前对曰以君之不杀笑者以君为爱色而贱士士即去耳于是平原君乃斩笑者美人头自造门进者因谢焉其后门下乃复稍稍来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 1

      何人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 2

      阅读下面这则文言文,完成7--11题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让,指责) B: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间,从小路) C: 大王来何操(操,拿,携带) D: 再拜奉大将军足下(再拜,第二次拜)

    • 3

      翻译: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兼行逐之。

    • 4

      古文标点题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不得见也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不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之慠爵禄者固轻其主其主慠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慠爵禄吾庸敢慠霸王乎五往而后得见天下闻之皆曰桓公犹下布衣之士而况国君乎于是相率而朝靡有不至桓公之所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者遇士于是也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桓公其以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