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艮第乐派的形成过程、创作风格特点及代表人物。
答:(1)形成:勃艮第公国11世纪时处于法国管辖之下,14世纪脱离法国,随后势力扩张,领土包括法围北部、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一带,约1477年,法国又占领了这块地域。勃艮第乐派形成、发展在1400~1450年间,当时勃艮第公国的王侯们对音乐的热爱,吸引了一批优秀的音乐家献身宫廷,于是形成了欧洲大陆最早的乐派。他们常用的音乐体裁是“尚松”,重要的成就是确立了大型宗教体裁“弥撒曲”五部分的常规写作形式,代表作曲家为杜费和班舒瓦。(2)风格特点:①作品以三声部复调音乐为主,即固定低声部、中间对应声部和高声部。弥撒曲均为四声部复调作品,四声部自下而上为:低音对应声部、同定声部、高音对应声部和旋律声部。②旋律和节奏的发展集中在高声部,假低音的技巧常被采用,即三度和六度平行进行。[br][/br]③兰迪尼终止式普遍出现。④喜好世俗风格的尚松、宗教性的经文歌和弥撒曲体裁。(3)代表作曲家:杜费([tex=4.0x1.214]rvWoZP0aB11My8PALQ05yw==[/tex],约1400~1474),班舒瓦([tex=7.071x1.0]6XV62Z5pmiOLhbBn6Vfuqw+PBs6SPRwPzkcC2ZiYl0o=[/tex],约1400~1460)①杜费:天主教神父,勃艮第乐派的重要作曲家。他的音乐作品涉猎当时各种世俗和宗教音乐体裁。在世俗方面涉及一些歌谣曲;在宗教方面有大量的经文歌和弥撒曲,他的经文歌被人称为“来自天堂的乐声”。弥撒曲在音乐史上有重要的意义:第一次将世俗曲调运用到弥撒曲中:第一次将经文歌四声部织体运用到弥撒曲中;第一次在定旋律的下方加一个对位的低声部在弥撒曲中运用。②班舒瓦:天主教神父,与杜费同为勃艮第乐派的重要作曲家。年轻时从军,后效力于勃艮第王朝。在他简朴的音乐中,世俗音乐占有重要的地位,以三声部的尚松为代表,其高声部用人声,下两个声部为器乐伴奏,旋律性强,并呈现出三和弦轮廓。
内容
- 0
勃艮第乐派的代表人物是迪费和班舒瓦。 ( )
- 1
拉索是( )的代表。 A: 威尼斯乐派 B: 勃艮第乐派 C: 佛兰德斯乐派 D: 那不勒斯乐派
- 2
勃艮第乐派出现的时间是1.?代表音乐体裁2.?3.?4.?
- 3
勃艮第乐派、圣玛夏尔乐派、巴黎圣母院乐派都是中世纪时期的乐派
- 4
勃艮第乐派的创作不包括() A: 经文歌 B: 尚颂 C: 牧歌 D: 弥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