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6-11
    里根主义
  • 苏联称之为“新全球主义”。里根政府在美苏争霸总战略中新的第三世界政策。一般认为,是指美国采取支持亲苏国家的反政府武装等做法,谋求在第三世界把苏联已经取得的进展推回去,并巩固和扩大美国影响的一整套具有进攻性的政策。1981年,里根就任美国总统后,力图“重振国威”,对苏联采取强硬姿态,遏制苏联在第三世界从事新的地区扩张。里根主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其发端可以看作是里根就职后第六个星期时签署的一份批准中央情报局组建第一支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的秘密报告。其后,经过几年的酝酿和经营,吸收了杜鲁门主义的“遏制政策”和尼克松主义的“以当地力量”对付“地区性冲突”的做法而逐步形成。它集中体现于1986年3月14日里根发表的题为《自由,地区安全与全球和平》的外交咨文。咨文认为,对以下第三世界国家四种情况应采取不同对策。第一,对亲苏的第三世界国家要展开“低烈度战争”,力求实现“有限推回”。其中对有反政府武装活动的“热点”地区,如尼加拉瓜,阿富汗,安哥拉等国家采取支持反政府武装的办法,不惜打破惯例,提供有可能导致战争升级和美苏直接对抗的先进武器,如“毒刺”防空导弹,以此对苏进行军事讹诈,打击亲苏力量,并把这些地区视为“有限推回”苏联地盘的第一线。对非“热点”地区,改变越战后美军不直接介入地区冲突的方针,选择某些亲苏国家和恐怖主义“发源地”,采用“打了就跑”的战术,实施直接的军事打击。如1983年出兵黎巴嫩和入侵格林纳达,1986年两次袭击利比亚。第二,对亲美的第三世界国家实行“现实主义”政策,不择手段巩固地盘。其中对亲美独裁政权提出既反“左的暴政”,又反“右的暴政”,要求他们实行政治上的民主化改革,以免发生动乱为苏利用。同时扶持这些国家的其他亲美势力,保证无论政权更迭与否,都能维持美国在当地的利益和影响。这体现在美国对海地,菲律宾,南朝鲜,智利等国的政策上。对受到反对派或亲苏政权威胁的亲美亲美国家,则继续加强经济和军事援助,防止苏联推行新的扩张和渗透。这体现在美国对萨尔瓦多和洪都拉斯的政策上。里根主义的推出是为了适应对苏战略和第三世界形势变化的需要,目标比较明确,因而其实施也收到一定效果。

    内容

    • 0

      冷战时期美国推行争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有() A: 杜鲁门主义 B: 尼克松主义 C: 里根的"重振国威" D: 布什的"超越遏制"

    • 1

      “里根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有() A: 紧缩社会福利 B: 反对政府过多干预 C: 奉行凯恩斯主义 D: 减税

    • 2

      提出对苏联实行全面冷战和遏制政策的是:() A: 尼克松主义 B: 杜鲁门主义 C: 里根的"重振国威" D: 布什的"超越遏制","B

    • 3

      自美国总统()上任后,美国至今再没有使用过凯恩斯主义政策。 A: 克林顿 B: 老布什 C: 卡特 D: 里根

    • 4

      又称为“里根经济学”的是() A: 货币主义学派 B: 理性预期学派 C: 供给学派 D: 公共选择学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