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秦惠文王)即位始,车裂商鞅,但于新法无所更改。秦惠文王二年(前336)初行钱。三年,行冠礼亲政。八年,遣大良造公孙衍破魏军于雕阴(今陕西甘泉南),擒魏将龙贾,魏献河西地于秦。十年,秦置相国(相邦),以张仪为相,推行连横策略。十一年,以所占焦、曲沃等地归魏。十三年,始称王。次年更元。更元九年(前316),用司马错之策,遣张仪、司马错伐蜀,破蜀军于葭萌(今四川剑阁东北),灭蜀。十三年,使魏章大破楚军于丹阳(今河南西部丹水之北),俘屈匄等将领七十余人,取楚汉中之地。又攻齐,至濮水之上。

    (秦武王)是秦惠王之子。即位后逐张仪、魏章赴魏。秦武王二年(前309)初置丞相,以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有“通三川,窥周室”之志。三年,令甘茂率军攻韩宜阳(今河南宜阳西),次年拔之,斩首六万。涉河,城武遂(今山西垣曲东南)。性喜武,好勇有力,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后与孟说举鼎,断胫骨而死。

    郑天挺、吴泽、杨志玖主编 《中国历史大辞典》

    范雎:王(秦昭襄王,秦武王的异母弟)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释此而远攻,不亦谬乎!且昔者中山之国地方五百里,赵独吞之,功成名立而利附焉,天下莫之能害也。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其欲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楚强则附赵,赵强则附楚,楚、赵皆附,齐必惧矣。齐惧,必卑辞重币以事秦。齐附而韩、魏因可虏也。

    《史记》

    (秦王嬴政时)王翦将上地兵下井陉,端和将河内兵共伐赵。〔端和,即杨端和,此逸“杨”字。〕赵李牧、司马尚御之。秦人多与赵王嬖臣郭开金,使毁牧及尚,言其欲反。赵王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之。李牧不受命,赵人捕而杀之,废司马尚。

    《资治通鉴》

    在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外交政策有三次大的阶段性变化,结合上述史料,挑选出下面不正确的说法:

  • 第一个阶段是秦武王时期,他勇武有力,率领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四面出击,问鼎周室,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举一反三

    内容

    • 0

      战国七雄包括()。 A: 秦、齐、楚、燕、韩、赵、魏 B: 秦、晋、楚、越、韩、赵、魏 C: 秦、齐、楚、吴、韩、赵、魏 D: 秦、齐、楚、燕、韩、赵、郑

    • 1

      “楚、魏战于陉山。魏许秦以洛,以绝秦于楚。魏战胜,楚败于南阳。秦责赂于魏,魏不与。营浅(秦国人)谓秦王曰:“王何不谓楚王曰,魏许寡人以地,今战胜,魏王倍(通“背”)寡人也。王何不与寡人遇。魏畏秦、楚之合,必与秦地矣。是魏胜楚而亡地于秦也,是王以魏地德寡人,秦之楚者多资矣。魏弱,若不出地,则王攻其南,寡人绝其西,魏必危。”秦王曰:“善。”以是告楚。楚王扬言与秦遇,魏王闻之恐,效上洛于秦。”这篇短文的基本意思是()。 A: 魏、楚交战,魏胜而犹失地于秦。 B: 楚、魏交战,楚败而割地于秦。 C: 楚、魏交战,魏败而割地于秦。 D: 秦、楚联军胜魏、秦得上洛之地。

    • 2

      春秋战国时期的七个诸侯国指()。 A: 秦、魏、赵、韩、齐、楚、宋 B: 秦、魏、赵、韩、陈、楚、宋 C: 秦、魏、赵、韩、齐、楚、吴 D: 秦、魏、赵、韩、齐、楚、燕

    • 3

      “楚、魏战于陉山。魏许秦以洛,以绝秦于楚。魏战胜,楚败于南阳。秦责赂于魏,魏不与。营浅(秦国人)谓秦王曰:“王何不谓楚王曰,魏许寡人以地,今战胜,魏王倍(通“背”)寡人也。王何不与寡人遇。魏畏秦、楚之合,必与秦地矣。是魏胜楚而亡地于秦也,是王以魏地德寡人,秦之楚者多资矣。魏弱,若不出地,则王攻其南,寡人绝其西,魏必危。”秦王曰:“善。”以是告楚。楚王扬言与秦遇,魏王闻之恐,效上洛于秦。”“以绝秦于楚”的大意是()。 A: 让秦国不援助楚国。 B: 断绝秦国与楚国的外交关系。 C: 断绝与秦国及楚国的外交关系 D: 断绝秦国对楚国的指望。

    • 4

      “楚、魏战于陉山。魏许秦以洛,以绝秦于楚。魏战胜,楚败于南阳。秦责赂于魏,魏不与。营浅(秦国人)谓秦王曰:“王何不谓楚王曰,魏许寡人以地,今战胜,魏王倍(通“背”)寡人也。王何不与寡人遇。魏畏秦、楚之合,必与秦地矣。是魏胜楚而亡地于秦也,是王以魏地德寡人,秦之楚者多资矣。魏弱,若不出地,则王攻其南,寡人绝其西,魏必危。”秦王曰:“善。”以是告楚。楚王扬言与秦遇,魏王闻之恐,效上洛于秦。”“秦责赂于魏”的意思是()。 A: 秦国要求得到魏国的上洛。 B: 秦国责备魏国贿赂楚国。 C: 秦国要求魏国贿赂楚国。 D: 秦国责备楚国贿赂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