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无法有效沟通的患者,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儿童、镇静期间患者,使用( )作为患者身份识别的标识
A: 腕带
B: 床头卡
C: 住院号
D: 姓名
A: 腕带
B: 床头卡
C: 住院号
D: 姓名
举一反三
- 住院患者佩戴腕带,需要特别使用腕带识别身份的是() A: ICU、手术室 B: 新生儿 C: 输血患者 D: 意识不清患者
- 各环节和各种操作前严格执行病人身份识别制度,至少使用两套识别码(腕带标识加姓名或姓名加住院号)识别病人身份。禁止使用床号识别患者身份。
- 患者身份识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无患者家属或代理人等在场时,医务人员使用患者所带的身份辨识工具进行核对。 B: 身份辨识的时机:在医院所有场所进行诊疗操作之前、诊疗过程之中、诊疗操作后 C: 住院患者核对身份信息如使用条码识别,要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识别方式,姓名、病历号。 D: 对沟通障碍的患者,如患者处于昏迷或不完全清醒状态、镇静或麻醉状态、存在定向力障碍、警党性下降、精神障碍、感知障碍、沟通障碍、记忆力障碍、新生儿、儿童等由患者近亲属参与核对:如“请问患者叫什么名字?”,然后核对患者的姓名和病历号
- 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可不用进行陈述患者姓名。
- 身份识别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方式进行识别,一般首选() A: 患者姓名+年龄 B: 患者姓名+住院号 C: 患者姓名+床号 D: 患者姓名+出生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