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氧化作用和磷酸化作用是怎样偶联的?
  • 目前解释氧化作用和磷酸化作用如何偶联的假说有三个,即化学偶联假说、结构偶联假说与化学渗透假说。其中化学渗透假说得到较普遍的公认。该假说的主要内容是: (1)线粒体内膜是封闭的对质子不通透的完整内膜系统。 (2)电子传递链中的氢传递体和电子传递体是交叉排列,氢传递体有质子(H+)泵的作用,在电子传递过程中不断地将质子(H+)从内膜内侧基质中泵到内膜外侧。 (3)质子泵出后,不能自由通过内膜回到内膜内侧,这就形成内膜外侧质子(H+)浓度高于内侧,使膜内带负电荷,膜外带正电荷,因而也就形成了两侧质子浓度梯度和跨膜电位梯度。这两种跨膜梯度是电子传递所产生的电化学电势,是质子回到膜内的动力,称质子移动力或质子动力势。 (4)一对电子(2eˉ)从NADH传递到O2的过程中共有3对H十从膜内转移到膜外。复合物Ⅰ、Ⅲ、Ⅳ着质子泵的作用,这与氧化磷酸化的三个偶联部位一致,每次泵出2个H十。 (5)质子移动力是质子返回膜内的动力,是ADP磷酸化成ATP的能量所在,在质子移动力驱使下,质子(H+)通过F1F0-ATP合酶回到膜内,同时ADP磷酸化合戚ATP。

    内容

    • 0

      使氧化与ATP磷酸化的偶联作用解除的化学物质称解偶联剂。

    • 1

      趋化作用是指

    • 2

      腐殖化作用是指进入土壤中的( ),在土壤( )的作用下,转变为腐殖质的过程

    • 3

      营养物质分解过程中产生的部分能量主要以各种高能化合物的形式被贮存起来。在这些高能化合物中,ATP的作用最重要。ATP的生成有两种方式。 如底物脱下的氢经呼吸链的氧化作用与ADP的磷酸化作用通过能量相偶联生成ATP的方式。为 A: 底物水平磷酸化 B: 氧化磷酸化 C: 解偶联作用 D: NAD+ E: 生物素

    • 4

      确定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时,应测定确定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时,应测定() A: 氧化物作用的能力 B: 被氧化在体系中的磷氧化值 C: 自由能的增加 D: 体系活化能 E: 氧的消耗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