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由于地形、地质、施工及枢纽布置的原因,溢洪道不得不设置(),则应采取合理措施,消除或减轻高速水流的不利影响。
A: 收缩段
B: 进水渠
C: 扩散段
D: 尾水渠
E: 转弯段
A: 收缩段
B: 进水渠
C: 扩散段
D: 尾水渠
E: 转弯段
举一反三
- 溢洪道布置时,如因地质条件需设转弯,转弯段应设于 段或 段。
- 正槽式溢洪道的主体组成部分是() A: 进口引渠段及尾水渠段 B: 控制段 C: 出口消能段 D: 泄槽段
- 某岸坡式溢洪道由进水渠、控制段、泄槽段、挑流鼻坎及出水渠五部分组成。其中进水渠长约260m,渠底为平坡,底宽50m。进水渠在控制段前30m布置为直线段,上游其余部分为圆弧段,则圆弧轴线的转弯半径为( )m。 A: 200 B: 220 C: 180 D: 190
- 典型的正槽溢洪道由进水渠、控制段、泄水槽、消能设施、出水渠五部分组成。
- 溢洪道进水渠的布置应遵循下列( )原则。 A: 选择有利的地形、地质条件 B: 在选择轴线方向时,应使进水顺畅 C: 进水渠较长时,宜在控制段之前设置渐变段,其长度视流速等条件确定,不宜小于2倍堰前水深 D: 渠道需转弯时,轴线的转弯半径不宜小于4倍渠底宽度,弯道至控制堰之间宜有长度不小于2倍堰上水头的直线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