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6-08
    关于文学言意矛盾的选项是()
    A: A《文赋》:“文不逮意”。
    B: B《庄子》:“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C: C普济:“才涉唇舌,便落意思,尽是死门,终非活路”。
    D: D刘勰:“神道难摹,精言不能追其深”。
  • A,B,C,D

    内容

    • 0

      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唐代司空图的()就是明显的例证。 A: 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B: 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 C: 文已尽而意有余 D: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 1

      “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 2

      作者认为“言不尽意”具有一种特别的韵味和魅力。对这样立论缘由的解释,下面哪一项答案不够妥当:①言约而旨远,言浅而意深。②艺术符号作为一种情感的信息载体,它的蕴藏远远大于语言符号所直接提供的东西。③作者的思想往往不直接告诉读者,而是通过语言文字。④作者的思想、意旨往往深藏在景物描写、人物命运和故事情节之中,读者须思而得之,因而魅力无穷。⑤语言是不能把作者的意旨表现出来的。⑥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此语原是本文作者引用的《庄子》中的句言)。 A: ①③ B: ①⑥ C: ③④ D: ①③⑤

    • 3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这段文字出自()。 A: A《周易•系辞》 B: B《周易略例•明象》 C: C《庄子•外物》 D: D《庄子•天道》

    • 4

      人们接受文字信息过程为“言-象-意”,而接受电视信息的传播为() A: “意-象” B: “象-意” C: “象-言-意” D: “言-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