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5-29 问题

    中国大学MOOC: “看文字,须逐字看得无去处。譬如前后门塞定,更去不得,方始是。”出自

    中国大学MOOC: “看文字,须逐字看得无去处。譬如前后门塞定,更去不得,方始是。”出自

  • 2021-04-14 问题

    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一生作乐歌吟诗很多,语言通俗易懂,被称...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富有表演吟唱特征。

    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一生作乐歌吟诗很多,语言通俗易懂,被称...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富有表演吟唱特征。

  • 2022-06-04 问题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的词牌名是什么? A: 菩萨蛮 B: 蝶恋花 C: 长相思 D: 浣溪沙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的词牌名是什么? A: 菩萨蛮 B: 蝶恋花 C: 长相思 D: 浣溪沙

  • 2022-05-29 问题

    “看文字,须逐字看得无去处。譬如前后门塞定,更去不得,方始是。”出自 A: A.《朱子语类》 B: B.《传习录》 C: C.《曾国藩家书》 D: D.《初学记》

    “看文字,须逐字看得无去处。譬如前后门塞定,更去不得,方始是。”出自 A: A.《朱子语类》 B: B.《传习录》 C: C.《曾国藩家书》 D: D.《初学记》

  • 2022-07-25 问题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白居易 C: 张志和 D: 温庭筠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白居易 C: 张志和 D: 温庭筠

  • 2022-05-29 问题

    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这说明()是学习的基石。 A: 解惑 B: 问题意识 C: 融会贯通 D: 积累

    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这说明()是学习的基石。 A: 解惑 B: 问题意识 C: 融会贯通 D: 积累

  • 2022-05-29 问题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体现的是“朱子读书法”中的 A: 循序渐进 B: 熟读精思 C: 虚心涵泳 D: 切己体察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体现的是“朱子读书法”中的 A: 循序渐进 B: 熟读精思 C: 虚心涵泳 D: 切己体察

  • 2022-05-26 问题

    有一位思想家说:“大而天地阴阳,细而昆虫草木,皆当理会。一物不理会,这时便缺此一物之理。……须是开阔,方始拓展”。这是() A: 董仲舒在宣扬“天人感应” B: 朱熹的在讲解“格物致知” C: 陆九渊在解释“心即理也” D: 王守仁在阐发“致良知”

    有一位思想家说:“大而天地阴阳,细而昆虫草木,皆当理会。一物不理会,这时便缺此一物之理。……须是开阔,方始拓展”。这是() A: 董仲舒在宣扬“天人感应” B: 朱熹的在讲解“格物致知” C: 陆九渊在解释“心即理也” D: 王守仁在阐发“致良知”

  • 2022-05-26 问题

    有一位思想家说:“大而天地阴阳,细而昆虫草木,皆当理会。一物不理会,这时便缺此一物之理。……须是开阔,方始拓展”。这是() A: 董仲舒在宣扬“三纲五常” B: 朱熹的在讲解“格物致知” C: 陆九渊在解释“心即理也” D: 王守仁在阐发“致良知”

    有一位思想家说:“大而天地阴阳,细而昆虫草木,皆当理会。一物不理会,这时便缺此一物之理。……须是开阔,方始拓展”。这是() A: 董仲舒在宣扬“三纲五常” B: 朱熹的在讲解“格物致知” C: 陆九渊在解释“心即理也” D: 王守仁在阐发“致良知”

  • 2022-05-26 问题

    有一位思想家说:“大而天地阴阳,细而昆虫草木,皆当理会。一物不理会,这时便缺此一物之理。……须是开阔,方始拓展”。这是() A: A董仲舒在宣扬“三纲五常” B: B朱熹的在讲解“格物致知” C: C陆九渊在解释“心即理也” D: D王守仁在阐发“致良知”

    有一位思想家说:“大而天地阴阳,细而昆虫草木,皆当理会。一物不理会,这时便缺此一物之理。……须是开阔,方始拓展”。这是() A: A董仲舒在宣扬“三纲五常” B: B朱熹的在讲解“格物致知” C: C陆九渊在解释“心即理也” D: D王守仁在阐发“致良知”

  •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