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5-31
    根据《论语》记载:有一次,孔子与学生公西华正在交谈,子路来向孔子请教:“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吗?”孔子答:“有父兄在,为什么急于行动呢?”一会儿,冉有也来请教同样的问题,孔子说:“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公西华不明白老师为什么对同一个问题给予不同的回答。孔子解释说:“子路总是好胜,我是有意让他遇事后退一步;冉有畏缩,我是有意鼓励他遇事极力向前。”孔子向学生施教的心理依据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 (1)孔子向学生施教的心理依据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子路好胜,所以孔子劝其不要立即行动以培养其耐心,不要鲁莽行事;而冉有畏缩,所以孔子鼓励其立即行动以培养其果断的性格,发展其当机立断的品质。(2)这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采取符合学生个性心理面貌的教学方法,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举一反三

    内容

    • 0

      有一天,孔子的弟子子由问孔子:“如果门外有大灾难,我该怎么办?”孔子说:“有你的父兄在,不用你管。”他的另外一个弟子冉由也问了这一个问题,孔子说:“你应该马上出去处理。”有人问:“他们问了相同的问题,你为什么回答不一样。”孔子说:“子由性格急躁,而冉由性格懦弱。”试分析孔子运用了什么心理原理,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 1

      一天,孔子的学生子路问:“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去做吗?”孔子答:“家有父兄,怎能自作主张。”冉求问:“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需立即去做吗?”孔子答:“当然应当立即去做。”公西华对此很不理解,孔子说:“冉求遇事畏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去做。子路遇事轻率,所以要加以抑制,使他谨慎。” 此材料给教师的启示是() A: 根据学生的性格差异,因材施教 B: 根据学生的智力差异,因材施教 C: 根据学生的情感差异,因材施教 D: 根据学生的认知差异,因材施教

    • 2

      子路问孔子:“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要立刻去做么?”孔子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后来冉有问同一问题,孔子答:“立刻去做。”公西华问缘由,孔子解释说:“冉有为人懦弱,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勇武过人,要让他谦退。”孔子这一做法说明()。 A: 认识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前提 B: 认识矛盾的普遍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C: 真理是多元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3

      在《侍坐》一文中,孔子所赞许的学生是()。 A: 曾皙 B: 子路 C: 冉有 D: 公西华

    • 4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冉有认为自己能力不足,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