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6-15
    明清建立了官服的补服制度,在文武官员袍衫前后各有一块方形刺绣图案, 官图为文雅儒治的飞禽, 官图为勇猛威武的猛兽。
  • 文#武

    内容

    • 0

      明代官员补服,文官的补子用走兽,武官用飞禽

    • 1

      明朝官员的官服前胸、后背都缀有一块刺有图案的绸料,称为“补子”。文官官服绣禽,武官官服绣兽。品级不同,所绣的禽和兽也不同。请问,补子上绣孔雀的人是几品什么官?() A: 一品文官 B: 二品武官 C: 三品文官 D: 四品文官

    • 2

      明代官吏服饰新兴“补子”,规定官袍前后各缀块方形彩绣,装饰为“补服”,文官绣禽,以示文明,武官绣兽,以示威武。

    • 3

      明代开始,在官服的前胸和后背各缝缀一块表示官位级别的方形补子,称为“补服制度”。

    • 4

      在中国古代社会,官服是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因为明朝皇帝姓朱,所以官员的官服是以大红为主的(紫色从此不在官服中使用),且样式近似唐代圆领服。最有特色的是用“补子”(buzi)表示官员的品级。补子是一块约40-50厘米的正方形丝绸材料,可织绣上不同的纹样,然后被分别缝缀在官服的胸前和背后。文官的补子用飞禽,武官用走兽,分成九个等级。平常穿的圆领袍衫则凭衣服长短来区分身份,衣服长的人地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