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举出了“20码麻布=1件上衣”的关系式,以说明交换价值。“假如1件上衣的价值比10码麻布的价值大一倍,那么20码麻布就与1件上衣具有同样的价值量。作为价值,上衣和麻布是由相同实体的物,是同种劳动的客观表现。但缝和织是不同质的劳动。”这里所说的“不同质的劳动”是指
A: 具体劳动
B: 抽象劳动
C: 私人劳动
D: 社会劳动
A: 具体劳动
B: 抽象劳动
C: 私人劳动
D: 社会劳动
举一反三
-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举出了“20码麻布=1件上衣”的关系式,以说明交换价值。“假如1件上衣的价值比10码麻布的价值大一倍,那么20码麻布就与1件上衣具有同样的价值量。作为价值,上衣和麻布是由相同实体的物,是同种劳动的客观表现。但缝和织是不同质的劳动。”这里所说的“不同质的劳动”是指 A: 具体劳动 B: 抽象劳动 C: 私人劳动 D: 社会劳动
- 假定英国每生产码毛呢所消耗的劳动和生产码麻布的相等,德国每生产码毛呢所消耗的劳动等于生产码麻布的劳动;那么基于比较优势原则的分工格局为()
- 商品的二因素是( ) A: 使用价值和价值 B: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C: 交换价值和价值 D: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 形成价值的劳动是()。 A: 具体劳动 B: 抽象劳动 C: 私人劳动 D: 社会劳动
- 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这里所说的劳动是() A: 社会劳动 B: 私人劳动 C: 具体劳动 D: 抽象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