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5-30
    怎样理解孟子所说的“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 儒家主张“君君臣臣”,君、臣以及每一个社会人都是一种“角色”,都应有各自的行为规范和处己原则。纣作为君王,理应忧民、爱民,而其既残民以逞,便发生了异化,失去了为“君”的资格与名分,故革命的力量诛杀他,也便算不上“弑君”。残暴的君主只是“一夫”,即“独夫”,诛杀暴君并非以下犯上、下夺上位的“弑君”,所以并不涉及违犯忠德的问题。孟子的这种思想,被后世儒家所发展,周易革卦彖辞说:“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完全肯定了替代无道政权的合理性和正当性。

    内容

    • 0

      【多选题】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弑仁者,谓之贼;弑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 对上文的理解,正确的选项是()。 A. 孟子认为桀、纣都是贼仁贼义的残贼之人,是没有民众支持的独夫,算不得国君,所以流放他,讨伐他并没有什么不对。 B. 齐宣王认为君臣的名分是绝对不可更易的,质疑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以下犯上的举动,并且认为这种做法是极不正确的。 C. 孟子认为,残害仁即“不仁”,残害义即“不义”,不仁不义之人即残贼之人,弑君之臣就是属于残贼之人。 D. 孟子认为君王必须以民为贵,如果失责,人民可以将他推翻。他认定,君若不君,便不能责怪臣之不臣。 E. “弑”通常是指以下犯上,侵犯正义;“诛”则是杀有罪。文中这二字的使用体现出了孟子的立场与态度

    • 1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弑仁者,谓之贼;弑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对上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孟子认为桀,纣都是贼仁贼义的残贼之人,是没有民众支持的独夫,算不得国君,所以流放他,讨伐他并没有什么不对。 B: 齐宣王认为君臣的名分是绝对不可更易的,质疑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以下犯上的举动,并且认为这种做法是极不正确的。 C: 孟子认为,残害仁即“不仁”,残害义即“不义”,不仁不义之人即残贼之人,弑君之臣就是属于残贼之人。 D: 孟子认为君王必须以民为贵,如果失责,人民可以将他推翻。他认定,君若不君,便不能责怪臣之不臣。

    • 2

      怎样理解蔡元培先生所说的“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 3

      《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下列与“始诛纣”相关的史事是( )。 A: 牧野之战 B: 城濮之战 C: 长平之战 D: 巨鹿之战

    • 4

      有一次,齐宣王和孟子谈论君臣关系。齐宣王说:“臣一定要忠于君,这是做臣的本分。”孟子说:“那不见得。国君如果有了错误,做臣子的应加以劝阻。如果反复劝阻还不听从,就应把国君废掉,改立别人”。宣王听了,脸色铁青。孟子说:“大王不要吃惊。你知道商汤流放夏桀,武王伐殷纣的事吗?”宣王说:“做臣子的杀掉他们的国君,叶做弑君,那是要受到千古唾骂的”。孟子说:“破坏仁爱的人叫贼,破坏道义的叫残。这些人,我们称之为独夫。我只听说过周武王诛杀了独夫纣,没听说过他是以臣弑君的”。宣王听了,吓出一身冷汗,不敢再吭声了。结合案例说明该方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